第二节 党在建设的道路上经受考验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府机构基本建立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空前统一。在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还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与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重大斗争。党和人民政府在进行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的大量工作后,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通货膨胀基本停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强有力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侵入台湾海峡。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在这个危急关头,受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出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长达三年的作战时间中,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收复了失地,迫使美国同意进行和平谈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欺侮和侵犯中国,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党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坚持贯彻实施《共同纲领》提出的各项任务,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为整个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1951开始试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不但得到国家的支持、人民的热烈响应,还得到了苏联方面的援助。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在基本建设、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在运输和邮电业、国内外贸易、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大幅增长。“一五”计划的指定和实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当然,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八大后,我国在经济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在长时间考虑和酝酿的基础上,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
“大跃进严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底开始发动,1958年全面展开。在“大跃进”的同时,还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思想理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推行,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它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党上下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确定当年的调整任务。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对195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和1962年的调整任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次大会取得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积极成果。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期,世界上各种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改组,世界局势出现动荡。随着中苏之间的分歧扩大以及中美之间的斗争加剧,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日趋紧张。这使党认为,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在包围中国,也影响党对国内形势的估量。
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联系对苏联赫鲁晓夫观点的批评和对国内形势的观察,提出阶级、形势、矛盾问题,强调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性,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它标志着党在这个问题上“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
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冲击。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政治上“左”的错误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总体上还没有对经济调整工作产生重大干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放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无论是建设事业的专门人才,还是党政干部队伍,都有较大发展。在这十年里,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融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方针政策,使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在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在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教育、科学、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极为深远。“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使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了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