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在康庄大道上踏上新征途
一、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但这次大会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因而十一大没有完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明确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对“四人帮”设置的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要敢于触及,弄清是非。由于“两个凡是”的影响相当顽强,该文的观点受到一些领导人的强烈指责。真理标准讨论面临着巨大压力。邓小平等多数中央领导人对这场讨论给予了及时而有力的支持。
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于中央工作会议做了充分准备,三中全会只开了5天时间即顺利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全面开展了拨乱反正,在拨乱反正中全面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扰乱的社会关系调整过来。同时,党中央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调整社会关系,落实党的政策。此外,还调整落实了党的统战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等等。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国家重新呈现勃勃生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得到加强,优良的传统作风逐步得到恢复。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出重要步伐,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开始改变。经济工作走上新发展的道路,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呈现初步的繁荣景象,党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得到加强。这一切表明,党和国家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大任正在平稳地实现。
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出现,党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制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调整。经过五年的努力,到198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宣告完成。国民经济结构大体协调,农业、轻工业获得比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有重大突破。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1979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扩大对外贸易,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改革起步的几年间,新事物接踵涌现。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逐步展开。从1978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3%,这是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的情况下取得的较高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大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国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的正确方针。
党的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要求全面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民对改革寄予很大期望,党内在推进改革上认识一致,全国呈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局面。
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大会上,中央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在概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后,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
十三大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加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加剧,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过热。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国的价格体系很不合理。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下决心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1988年8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由于控制不当,导致1988年下半年出现全国性抢购风潮。面对这一形式,同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正当治理整顿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以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却受到严重干扰。1989年4月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悼念胡耀邦的活动很快发展成为政治性的示威游行,并连续发生聚众冲击中南海新华门和占领天安门广场的事件。面对这场有计划的阴谋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努力,北京和全国各城市的局势逐渐平稳下来和恢复了正常秩序。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1989年下半年,东欧巨变。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党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狠抓党的建设,取信于民。1989年11月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这一治理整顿大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以启动市场,争取经济适度发展为侧重点。第二步是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经过全国人民三年的艰苦努力,到1991年底,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局面有所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流通领域混乱现象得到整顿,经济秩序有所好转。三年的治理整顿使国民经济摆脱了剧烈波动的困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为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了。当前的复杂形势,使得相当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全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开好党的十四大作了充分准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选举了新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1993年6月,中央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突出抓金融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调控的措施。这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和流通环节,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督等。这次宏观调控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运用经济办法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个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代表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后,党之所以能够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住严峻考验,在迈向新世纪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关键在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坚持用邓小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集中宣传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努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言和纲领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的主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大会总结了十五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改革,以及国防、外交和祖国统一等作了全面部署。大会还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大会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大会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实现了党中央领导层的整体性新老交替。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关系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全面推进了建设有中国能社会主义事业。
其中,包括确定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党的领导,做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中国共产党走过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八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富有革命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党。历经磨难,斗志弥坚,千锤百炼,更加坚强。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党领导人民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写下了光辉篇章,也一定能够在新的世纪领导人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